高行健:徘徊靈山的人生|沈衛威

「只有在逃亡時,才感到我活着,才得到言而無忌的自由。逃亡也就是我們寫作的目的。」

高行健,法籍華人作家。為追求創作自由離開了國土,定居法國;在他那可以自由表述的世界裏,完成了一部部銳利而具啟發性的作品。他的小說《靈山》,有着強烈的流亡意識,是他寫照內心的一場修行,也是他追尋的心靈國度。

本書並非傳統的傳記體裁,作者以「我」的視角出發,以「你」稱呼高行健,於書中與高行健之間形成一種「對話」;並記錄了與高行健親友及高行健本人的訪談,及大量運用其詩作、小說、散文和劇作內容,探討高行健作品中對語言、繪畫、兩性、家庭等諸多主題的思想,同時着墨於描繪高行健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逃亡」的執着,帶領讀者探進高行健的文學世界,也藉以向讀者呈現作者眼中的高行健。

書中同時引用西方哲學家與中國文學家的作品與高行健的思想作比較,豐富讀者的思考。游走在字裏行間,讀者將徘徊於理性批判的論述與敏感細膩的思緒,隨作者前赴高行健心中的「靈山」。

沈衛威,1962生,河南省內鄉縣人。河南大學學士、碩士(1985、1988),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1)。1991年至2001年執教於河南大學,2002年始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是高行健岳父王氣中(氣鍾)、妻子王學昀工作過的地方。作者與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一家、高行健的兒子高杭皆為朋友。這是他寫作此書的機緣。十多年來,作者先後採訪了高行健、高行素、高杭、郭長慧、惲宗瀛等五十多人;追尋了高行健生活過的贛州、湘西、玉屏、南昌、九江、南京、北京等地;走訪了高行健「文革」期間下放過安徽寧國縣明港中學;遊歷了高行健在四川、貴州、雲南足行過的「靈山」之路。主要著作有:《胡適傳》、《茅盾傳》、《吳宓傳》、《東北流亡文學史論》、《自由守望—胡適派文人引論》、《胡適周圍》、《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敍事》、《大學之大》、《大河之旁必有大城—現代思潮與人物》、《民國大學的文脈》等。

第一章 火中生蓮花
第二章 風中的蘆葦
第三章 說是給自己的聽
第四章 逃逸在林中路上
第五章 自由之魂在異鄉
第六章 思想是語言
第七章 自在的夢遊
第八章 弄閒於才鋒
第九章 傾聽孤獨
第十章 中國在我身上
第十一章 專制改變人性
第十二章 存在、自由與文學
第十三章 身體、愛慾與語言
第十四章 奴役之路上的政治
第十五章 革命的狂熱與虛無
第十六章 尺短寸長
第十七章 明心見性
第十八章 大音無聲
第十九章 敞開與遮蔽
第二十章 無相為體
第二十一章 倩影弄清風
第二十二章 敞開的向死存在
第二十三章 靈山路上的相遇
第二十四章 因果機緣
第二十五章 至法無法
第二十六章 禪門徘徊
參考文獻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