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全二卷)|钱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

作為親歷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歷史經驗舆直面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状况舆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舆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叙述框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舆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内在的貫串性聯繫,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致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圆在被镇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歷史中,重拾那顽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系譜,以提出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

本書醖了二十五年,是錢理群近期研究舆思想的重要結晶。它提供了讀者看待当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並對於当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出即時有力的回應舆批判。

錢理群,1939年出生於抗戰中的重慶,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到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目前為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以研究魯迅著名,並曾名列北京大學學生評鑑「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首位。

他不僅對魯迅思想擁有一種理解與把握,早在中國大陸1980年代的文化熱中,就在最終決定文學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文學」之間發現了「文化」的仲介作用,在1990年代進一步的研究中,試圖把20世紀文學置於本世紀的歷史中心課題──「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考察「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現代出版」和「現代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為「文學外部關係的研究」領域上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2002年從北京大學退休後,又重歸中學與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

錢理群的重要性在於,歷經中國文化大革命、七九年民主改革、八九年天安門等重大歷史事件,帶著近五十年中國變動的歷史記憶、政治和社會改革思潮,對中國民主運動發出犀利的批判與反思。

著作甚豐,出版的書近五十種,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最新著作為2007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的《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我的精神自傳:以北京大學為背景》以及《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2009年在香港出版的《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99-2008)等。

(上)
前言
一、我和毛澤東、毛澤東時代的關係
二、毛澤東思想、文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三、毛澤東在當代中國
四、毛澤東對世界的影響

第一講 建國初期(1949-1955年)
一、歷史交替時期我和我的家庭
二、知識分子的選擇:以沈從文為例
三、在治國道路和模式上毛澤東的選擇

第二講 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上)
一、蘇共二十大以後毛澤東的反應:尋找中國的發展道路
二、毛澤東的內在矛盾
三、國內外、黨內外的反響和毛澤東的對策
四、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反應、政治形勢瞬息萬變

第三講 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下)
一、青年學生的反應:中國校園的社會主義民主運動
二、「一切問題都要重新估價」:顧准的思考
三、反右運動中的毛澤東、我和知識分子
四、反右運動以後毛澤東在理論上的修正
五、反右運動以後建立的「五七體制」

第四講 大躍進時代(1958年)(上)
一、「你們難道不願意當聖人嗎?」
二、大躍進:毛澤東的治國宏圖
三、全民大煉鋼鐵、全民圍剿麻雀:大躍進的兩個場景
四、我在大躍進中

第五講 大躍進時代(1958年)(下)
一、人民公社運動:毛澤東的空想社會主義試驗
二、「全民參與」辨析

第六講 大饑荒年代(1959-1961年)(上)
一、從「天堂」落入「地獄」
二、大躍進怎麼變成大饑荒
三、存不存在糾錯機制

第七講 大饑荒年代(1959-1961年)(下)
一、大躍進、大饑荒的民間觀察與思考
(一)顧準:「社會主義的史前期」批判
(二)《星火》:「國家社會主義」批判
(三)張中曉:毛澤東時代的精神批判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三、我在大饑荒年代形成的毛澤東觀、魯迅觀

第八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上)
一、中國農民的呼聲
二、底層和中層幹部的反應
三、高層領導的回應與選擇
四、毛澤東的決策:重啟階級鬥爭的戰車

第九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下)
一、從大地起風雷
(一)國內戰場:基層、中層和上層的階級鬥爭演習
(二)國際戰場:中美關係與中蘇大論戰
二、中國校園的地下新思潮
三、社會底層的狀況:文革前我個人的遭遇和預感

(下)
第十講 文化大革命時代(1966-1976年)(上)
發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毛澤東為文化大革命繪製的藍圖
一、以高幹子弟為主體的紅衛兵造反運動與思潮
二、以五七體制受壓者為主體的造反派的造反運動與思潮
三、從「上海公社」的夭折到軍隊介入、全國大亂
四、造反派的分化
(一)青年毛澤東主義者和文革的國際影響
(二)十七年派
(三)文革新貴
(四)逍遙派與文革日常生活
五、腥風血雨:清查「五一六」、1968夏季大鎮壓、清理階級隊伍
六、新的覺醒:走出毛澤東

第十一講 文化大革命時代(1966-1976年)(下)
一、文革後期民間思考的兩大背景
二、文革後期民間思考的特點
(一)自發、自覺的思想運動
(二)面臨的矛盾與困境
(三)思想資源和不同走向
三、文革後期民間思潮的主要收穫
(一)對中國現行社會主義體制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思想啟蒙的呼籲與思考
(三)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農村體制的呼籲與思考
尾聲:毛澤東的「遺言」

第十二講 後毛澤東時代(1977-1989年)(上)
一、「毛澤東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一)上層論爭:鄧小平的決策
(二)社會民主運動(1978-1980):改革與發展的另一種選擇與訴求
二、體制內的經濟改革與思想啟蒙運動
(一)農村體制改革與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組
(二)民間學術文化運動
(三)我和安順朋友的選擇
三、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體制改革、天安門民主運動

第十三講 後毛澤東時代(1990-1999年)(中)
一、「尋找毛澤東」熱
二、我的「毛澤東研究」
三、1998年前後北大百周年校慶的民間紀念
四、「六四體制」: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結構和體制的變動
五、閃光一現:1998年「北京之春」

第十四講 後毛澤東時代(2000-2009年)(下)
一、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正、負面效應
二、維權運動、網民監督、非政府組織:三大民間運動的興起
三、知識分子的不同走向
四、中國共產黨的分化:黨內毛澤東派與民主派的出現
五、調整與堅持:執政者的回應和選擇

後記
參考書目
選用課文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