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馀的清高: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可能|黄克武
顾孟余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纵横政学两界,然而在今天却鲜有人知。
他曾为北京大学教授,一度与蒋梦麟、胡适齐名;抗战时期又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在蔡元培、李大钊的举荐之下,他弃学从政,辅佐当时被视为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成为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力倡「民主势力的养成与充实」。1938年底,汪精卫发表艳电、建立附日政权,顾孟余苦劝不成,与之分道扬镳,转投蒋介石抗战阵营。最终他对国共两党皆感失望,于1949年赴香港领导「自由民主大同盟」,与张发奎等筹组第三势力,但终以失败收场。
本书系顾孟余的第一部学术评传,通过描绘这位从政书生的政治选择、人际交往勾勒国民党高层的派系竞合,乃至二十世纪中国在国共斗争与美苏冷战之中的激烈变化。他的一生既是时代的缩影,亦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中国往何处去」的探寻。
在国民党的党国历史中,孙中山、蒋介石是主流,在党内与之对抗者为非主流,非主流者每以民主、自由自我标榜,「改组派」是明显的例子;而「改组派」的重镇顾孟余,更是明显的例子。本书在这方面有深入而有系统的探讨。
─张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顾孟余可归类为汪精卫嫡系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二十世纪前半,在国共两党之间还存在著各式各样政治势力与思想的对立。其中如国民党左派,就扮演著对中央集权化─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最有力的批判势力。……本书不仅回顾了顾孟余(1889–1972)的一生,也广泛搜集了顾孟余的相关史料,并参照中国近代史的最新视野,反映了中国近代史这40年来的研究取向。
─山田辰雄(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
本书作者在思想史的基础上,透过资料分析,呈现了顾孟余的精彩一生。
─刘维开(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为北伐前后国民党左派和1949年后「第三势力」代表人物的顾孟余,长期被国共正统历史所遮蔽。本书首次为顾氏立传,很好地再现了一位从政书生的政治理想与个性情怀。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克武,美国史丹佛大学历史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清末民国思想史、政治史以及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体》等著作。



